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1928年8月4日的夜晚,路透社驻北平的记者向全球播出了一条震惊世人的消息:清代乾隆皇帝的陵墓遭到盗掘,所盗珍宝估价达三四千万元,相关部门已派出专人彻查此案。
这则新闻迅速在国内各大媒体间广泛转载,顿时引发社会各界的巨大关注。清东陵这个庄严肃穆的皇室陵寝,成为了百姓们热议的焦点,许多人甚至跃跃欲试,想亲自去探查墓中是否还藏有未被发现的珍宝。
展开剩余90%此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是因为清朝刚刚灭亡不过十余年,当时社会仍然普遍秉持“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大,皆为皇土”的皇权观念。究竟是何人胆敢公然亵渎帝陵,掠夺皇帝的陵寝?
答案便是当时驻扎于北方的军阀兼盗墓者孙殿英。
乾隆皇帝在世时,权势显赫,生活奢华无比,享尽了无尽荣华富贵,但他绝不会想到,死后竟遭此劫难,陵墓被掘,尸骨被肆意破坏。
1796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嘉庆元年元旦,古老的北京城沉浸在新年欢庆的喧嚣声中,紫禁城内外异常繁忙。这一天,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一次皇位传承仪式隆重举行。
乾隆皇帝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十五子,而自己即将迎来七十寿辰,自称“古稀天子”,以此彰显自己的荣耀与长寿。
不过,70岁在古代封建社会已属高龄,乾隆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心中不免生出许多遗憾。
他与前任皇帝一样,均非嫡皇子,皇后所生皇子往往不被选为继承人。他曾先后指定皇后孝贤纯皇后所生的二阿哥永琏和七阿哥永琮为继承人,但两人早逝,最终皇位传到了贵妃所生的十五阿哥嘉庆手中。
另外,乾隆晚年亦遭遇农民起义,临终前紧握嘉庆之手,嘱咐他务必平定天下动乱,维护江山安定。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于紫禁城养心殿驾崩,享年89岁,依照周岁计算,实则87岁零7个月。
乾隆虽然逝去,但他开创的“乾隆盛世”却被后世铭记。他的身后所随葬的珍宝无比奢华,记载中详细列出了他所佩戴的珍珠宝饰:头戴绣有佛字的天鹅绒珠顶冠,冠上点缀着璀璨珠宝;身穿绣有金龙图案的黄缎袍服;佩戴珊瑚、青金石、松石、蓝宝石等多种宝石串成的朝珠;红缎、绣黄缎制成的荷包和火镰等饰物,数目繁多,光是这些装饰品的价值便可称得上富可敌国。
除去这些表面上的华丽装饰,陪葬的玉器、瓷器等更是多到数不胜数。
嘉庆四年三月初八,乾隆帝陵墓正式定名为“裕陵”,他的棺椁被安置在地宫中央,永远长眠于地下。
乾隆死后,儿子嘉庆皇帝还算孝顺,每逢父亲忌日都会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焚烧大量衣物以示哀思。
实际上,在乾隆驾崩时,清朝境内已有两处皇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正是这两处皇陵的存在,成为后来清东陵被盗的隐患。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标志着清朝彻底结束,中国进入民国纪元。当时隆裕太后曾向袁世凯提出保护皇陵的条件,明确要求中华民国负责妥善保护清朝皇帝陵寝。
对皇室后人来说,祖宗的陵墓不可轻易触动,不仅因为风水禁忌,更担心亵渎陵墓会遭天谴。
然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土匪、军阀四处横行,民国政府疲于应付,难以全面保护皇陵。正是在这样混乱的背景下,孙殿英崛起。
1928年,蒋介石成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组成四大军阀集团,共同对抗张作霖。局势略有好转。
但在蓟县驻守的国民革命军第六集团军第十二军,是一支杂牌军,蒋介石暗中削弱其他军阀势力,军长孙殿英苦不堪言。军中资金短缺,兵员无军衔,士气低落,军队被蒋介石大幅裁军。
孙殿英出身土匪,脸上有麻子,因此被称为“孙麻子”。他能够爬上军长位置,说明他在投机取巧方面颇有一手。当时军费不足,孙殿英听闻盗墓可换取丰厚财富,便动了歪念头。
尽管孙殿英土匪出身,盗墓在中国历史上却有悠久传统。尤其清东陵守墓者长期不满俸禄减少,盗墓风气在民间早已盛行。
因此,清东陵的命运自清朝灭亡起,便走向了自我毁灭。孙殿英得知守陵人怨声载道,便下定决心,强行打开清东陵,将珍宝作为军费来源。
孙殿英手中最不缺的是炸药,他命人直接用炸药炸开地宫入口,裕陵大门瞬间被破。参与盗墓者回忆,当时地宫内积水深厚,为此他们特地从天津购置抽水机,才得以顺利进入。
地宫内有六具棺椁,为了抢夺财宝,盗墓者残忍地用刀具劈开五个棺椁,洗劫一空。许多手下识字不多,只顾抢珠宝,名贵字画则被随意丢弃在泥水中。
最终,他们在石门下发现了乾隆的棺椁,用刀劈开半个棺材,盗走所有陪葬品。
至于失窃财宝的具体数额,官方档案早已无详细记载。孙殿英后来自述称,墓内尸体已腐烂,陪葬宝物琳琅满目,最珍贵的是一串108颗朝珠,听说无价,另赠予雨农一把九龙宝剑。
据说这把九龙宝剑后来被孙殿英转赠给蒋介石的心腹戴笠,反映出当时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黑暗。孙殿英对此事态度轻描淡写,令人愤慨。
最为痛心的是皇室后人。刚退位的溥仪闻讯乾隆陵被盗,悲愤交加,誓要揪出凶手,斩草除根。
溥仪迅速成立“详查筹办东陵被盗善后事宜小组”,负责处理盗墓事件的善后工作。
8月18日,溥仪率队从天津出发,次日下午抵达东陵,住进裕大权前员外郎和仲平家中,开始进行一系列善后工作。
当时有人回忆盗墓现场的惨状:两陵飨殿被严重破坏,门窗及金属器物悉数被盗,曾几何时的华丽漆饰如今已满目疮痍,令人痛心不已。和仲平用洋八元买回一件遗弃于村民手中的孝钦显皇后葬服。
检验尸骸时,八名旗妇穿戴黄色缝制的手套,鱼贯而入,谨慎避免亵渎,表现出对皇室的敬意与恭敬。
溥仪派去的人员日记中记载,清理时发现乾隆皇帝和四位后妃的遗骨被混合安放于一具棺椁内,因尸骨已散乱难辨,最终只能合葬。
皇室陵墓遭窃,溥仪多次请求政府严查凶手。第二天,地宫数道石门被重新关闭,入口被封死,防止盗贼再入。
《东陵于役日记》详述,重殓前后,棺床及地面反复清理修复,尸骨用龙袍包裹,重新安置,并以厚重石灰封堵隧道,防止空气进入。
虽心痛如焚,溥仪除了一心保护皇陵,无力扭转局势。
至于孙殿英,1947年4月,人民解放军围攻汤阴城,他率部坚守。解放军派人劝其投诚,但他坚信国军实力强大,必能取胜,故拒不投降,终在5月1日城破被俘。
清东陵盗墓事件至今仍留下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乾隆墓。据说其中有十七大谜团,尤以两个最为引人关注。
孙殿英曾说盗墓时用抽水机抽干大量积水,而溥仪派人善后时,墓内依旧积水。
溥仪派遣的徐榕生在日记中写道,某日隧道已通,门内积水深达四尺。墙上水痕显示,地宫水深最高时达六七尺。难道地宫竟会自动涌水?
专家查阅历史资料发现,早在乾隆十七年,孝贤纯皇后入葬前便发现地宫渗水问题,乾隆皇帝遂采取补救措施,后来地宫再未出现渗水现象。
乾隆最担忧的正是陵墓渗漏。乾隆即位次年开始建陵,历时七年完成。他在位六十年,亲自监督守陵官员,反复嘱咐:“泰东陵工程必须抓紧,尤其是地宫积水问题至关重要,务必详细检查。”
若积水达三尺,龙体浸泡水中,岂不惨哉?专家认为地宫仍有大量积水的原因主要
发布于:天津市
